色彩风景写生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让学生从书本理论知识,进入祖国壮美河山的实地艺术实践。2025年3月24日至4月6日,吉首大学美术学院2024级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三个专业师生,由贺炜、周飞、周志军、向妤、胡潇文、叶苏漫六位专业老师带队,分别赴湖南张家界森林公园、怀化皇都古侗寨、湘西凤凰古镇与湘西永顺县小溪镇开展湘西春季写生实践之旅。此次写生活动不仅是专业技能的实践锻炼,更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实践环节,旨在通过实地写生,引导学生在感受自然与民俗文化之美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之中。



(图为写生合照)
一、张家界森林公园:在自然的启示中寻找设计的灵感
在张家界森林公园,师生们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这里奇峰异石、云雾缭绕,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师生们在写生过程中,深入探讨如何将自然景观的壮美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与文化内涵的视觉作品。他们通过对张家界独特地貌的描绘,思考如何在设计中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引导公众关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师生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下张家界森林公园的自然美景与游客的互动,探索如何通过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传播生态保护意识,让更多人感受到自然之美。

(部分学生作品)
二、皇都古侗寨:感受历史与自然交融之美
怀化皇都古侗寨以其独特的侗族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吸引着师生们。在这里,师生们深入了解侗族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与民俗风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师生们在皇都古侗寨采集芦笙舞、侗锦织造等非遗影像素材,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不断完善观察物象、取景构图、造型表现等,逐渐掌握了户外写生的方法和技巧,用画笔记录下湘西的自然风光和美丽乡村的点点滴滴,为后续的数字艺术创作寻找灵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师生们通过对侗寨鼓楼、风雨桥等标志性建筑的写生,挖掘侗族文化中的视觉符号与色彩运用,思考如何将这些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

(部分学生作品)
三、凤凰古镇:在古韵中探寻艺术灵感
凤凰古镇以其独特的吊脚楼建筑、古老的石板街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闻名于世。在这里,师生们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在古镇的历史氛围之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们则关注古镇的空间布局与环境氛围,他们绘制出一幅幅展现古镇空间特色的写生作品,思考如何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借鉴古镇的智慧为未来的环境设计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师生们则利用数字技术,捕捉古镇的光影变化与人文故事,制作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数字艺术作品,展现了凤凰古镇的独特魅力。

(部分学生作品)
四、永顺县小溪镇:体验乡村的宁静与质朴
永顺县小溪镇是一个充满乡村宁静与质朴的地方。在这里,师生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深入乡村的田野与农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师生们被乡村的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所打动,他们通过写生,记录下乡村的田园风光、农舍建筑和人们的劳作场景,探索如何将乡村元素融入到现代视觉设计中。师生间交流频繁,指导老师现场示范作画,讲解构图、色彩搭配等要点,学生认真观摩并投入实践。写生活动采用分组合作形式,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素养。

(部分学生作品)
五、写生实践的收获与意义
同学们满怀对艺术的热爱与向往,踏足这片令人心醉的乡土。他们手中的画笔,不仅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更是心灵的寄托与梦想的舞台。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寻找灵感、捕捉光影,用画笔记录下每一个触动心灵的瞬间,还可以更深入地与这片土地的人文风情和古老村落对话,感受着岁月的沉淀与历史的厚重。创作出具有古韵和特色的作品,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将其融入到作品中,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
此次湘西春季写生实践之旅,不仅让师生们在自然与历史的怀抱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还加深了他们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在写生过程中,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实地考察与创作实践,师生们也更加明确了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社会责任,即在专业创作中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关注社会需求,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
美术学院将继续鼓励师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用艺术的视角发现美、创造美,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学生现场写生照片)
六、成果展示
写生期间,学生们完成了大量的水彩、水粉作品,在课程结束后,学院评选出优秀作品在美术学院美育空间进行展出,为后续的课程总结与教学反思提供素材。

(展览现场)
(撰稿:胡潇文,一审/校:叶苏漫,二审/校:杜修望,三审/校: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