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至25日,吉首大学美术学院2023级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三个专业160余名师生深入湘西开展《民间工艺研习》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以“非遗技艺传承”为纽带,美术学院将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在踏虎凿花的刀锋、挑花的针尖、苗画的图腾与竹编的经纬间,书写传统文化赋能艺术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非遗技艺激活设计思维
在泸溪县踏虎凿花传习所,省级非遗传承人李铁骑手持刻刀示范凿花技巧,他还将文创设计与新型材料应用融入研习课程,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需求出发,将传统图案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每一刀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李老师教授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们“以刀代笔”,不仅学技艺,更读懂图案背后的家国文化。

苗画研习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梁德颂以龙凤纹样为题材,解析传统符号的叙事逻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将苗画中龙凤与花鸟纹样进行创新设计,梁老师点评道:“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碰撞,才能让非遗‘活’在当下。”

保靖比耳镇的湘西竹编大课堂,省级非遗传承人姚本顺、姚元飞父子带领学生进行各种纹样编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研习后深刻理解到,当竹编结构转化成数字图形时,传统工艺里蕴藏着设计的智慧密码。

在春海苗族挑花艺术馆,州级非遗传承人张春海老师以“一根绣针承载民族文化”为主题,向学生展示苗族挑花的精妙技艺。他通过清代纹样藏品解析苗族图腾背后的族群记忆,并指导学生将传统挑花针法转化为现代装饰图案。

博物馆的“课程思政”大讲堂
研习期间,师生走进里耶秦简博物馆、黄永玉艺术馆与沈从文纪念馆,展开了一场跨时空对话。在秦简的律令文书中追溯中华治理智慧,黄永玉的诙谐笔墨间感受“艺术扎根生活”的真谛,再随沈从文的文字走进湘西人文地理。参观学习后,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化IP转化为文旅设计资源?”

非遗成为设计类职业新选项
课程结束后三个专业将进行课程成果展,学生通过设计转化展示传统与未来的交融,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链接元宇宙的活态IP。
本次民间工艺研习,学生们不仅看到了民间非遗技艺的魅力,更看到了它们在现代社会的无限可能。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技艺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作品。学院也积极搭建平台,邀请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设计师与学生们交流,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和创业建议。
美术学院院长李婷婷教授对此次实践课程进行了总结,以美夯实底蕴,以技锻造能力,非遗传承将是艺术人才就业的新赛道。此次《民间工艺研习》课程实践活动,传统技艺因同学们焕发新生,当青年一代的设计笔触与传统工艺相遇,非遗传承不再仅是文化的守望,也将成为同学们职业理想的起航点。